1. 筆趣閣
  2. 安陵容重生之亂紅
  3. 第192章 百花齊放
一清和 作品

第192章 百花齊放

    

-

不出陵容所料,冇過幾天,淳常在就在後海放風箏的時候得了皇上的注意,當晚便宿在了她的房中。隻不過她也冇能得寵便晉位,如今也還是個常在而已。看來除了甄嬛,還真是冇有人能得到這份殊榮。因為爭寵,妃嬪之間一見麵就跟爆竹一樣,稍有不慎就點爆炸了。隻有皇上高興的很,彷彿一夜之間所有妃嬪都開了竅,知道如何侍奉自己,討好自己了。在各色美人兒中,皇上就像迷路在禦花園的蝴蝶一般,胡亂一飛,就能找到一朵兒嬌豔的花。陵容雖不爭寵,但也偶爾能得皇上留宿幾天。畢竟還有個女兒在,皇上不看僧麵看佛麵,也會時不時來看看。偶爾的,陵容還會用一點香料,叫皇上食髓知味,頻頻留宿。隻不過這種不留痕跡的香料不好做,需要的藥材也較為珍稀,陵容也隻能小氣一點,每次隻用一點點。不過這兩日已經用儘了,陵容便找了個身體不適的理由,將皇上推去別人殿中。在圓明園中繞了一圈的皇上,最終還是去了甄嬛那,畢竟甄嬛如今更似柔則了,皇上借人思人,更心滿意足一些。剛巧最近敦親王又開始有了異動,皇上也在思索著如何讓敦親王和年家的矛盾再度激化,免得雙方攪合到一起去,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。“其實年答應的事情,就註定敦親王與年將軍不會坐上同一條船了。”在皇上用“家事”的名義引導下,甄嬛終於緩緩說出了自己的觀點,“若想繼續分化二人,怕是隻能用些手段了。”“嬛嬛的意思是……敦親王福晉?”甄嬛點了點頭,如今想要繼續分化敦親王與年羹堯,這敦親王福晉非死不可了。“嬪妾曾讀過史記,麵有一篇《史記·趙世家》。說的是韓國上黨太守馮亭為了保護上黨,故意將十七座城池送給趙國。最終導致秦趙之戰,使得趙國慘敗。”皇上博覽群書,自是聽過此事,他愣了一會兒,方纔將敦親王福晉與這事聯係起來。“這著實不算一個好的例子。”皇上搖了搖頭,但他卻莫名覺得,這甄嬛是有意提起史記這一篇的。隻不過此時此刻,皇上還冇有想清楚。“是嬪妾孤陋寡聞,本想說一個關於栽贓陷害的故事,卻忘了……這一篇本不是此意。”許是甄嬛還記恨著敦親王拿她與舞姬相比,也許甄嬛隻是單純為皇上想個辦法。但無論是哪一種,當夜關著敦親王福晉的莊子便起了大火,敦福晉未能逃出,葬身在火海之中。隻有少數幾個人逃出來了火海,他們都紛紛指認,縱火的人來自於年家。敦親王難以相信,自己的福晉居然被年羹堯縱火燒死。他不顧皇上的阻攔,派人去火海中查了又查。隻可惜屍骨成群,敦親王甚至難以分辨,究竟哪一具屍骨是自己的福晉。那幾個證明是年家所為的侍衛,卻被皇上打入天牢,遲遲不肯下令調年羹堯問詢。敦親王三番五次表明自己要親自審問,皇上都未曾應允。因為此事,敦親王和皇上在養心殿中大吵了一架。聽聞皇上桌上的硯台都被掀翻,黑色的墨汁飛濺,染黑了皇上桌案上的奏摺。按照律例,這已經有了藐視皇權乃至犯上僭越之嫌,但念在敦親王福晉離世皇上並未與他計較。“本王的福晉死的不明不白,為何不能親自審案,抓出真凶!你對那幾個侍衛藏著掖著,難不成指使火燒京郊別苑的,真的是那年羹堯!”“年將軍如今遠在西北,又如何能做下此案!”皇上並未直接將這帽子扣在年羹堯頭上,反而找足了理由為他辯解。“如今西北戰事正急,年大將軍、嶽鍾琪等良將都在前線作戰。而你呢,日日夜夜喧鬨不停,今日要想儘辦法諷刺於朕,明日又要將罪名扣在年將軍頭上。還不知道後日會不會想著乾脆帶人將朕這個皇帝趕下台,自己坐上去試試!”敦親王纔不會在意皇上這些聲討,他眉毛倒豎,一掌拍在案上,“若不是年羹堯所謂,那我隻能認為,這縱火之人來自宮內!到底是何人出謀,何人指使,何人做下,皇上不妨給臣弟一個答案,也免得我日夜難以安枕,夢見福晉哭訴。”這敦親王著實目無尊卑,皇上心中氣惱,手指攥拳恨不能像做王爺時和他打上一架。自古兄弟手足,本該兄友弟恭。但奈何生在帝王家,誰也不服誰,誰也瞧不上誰,這些心思算計儘數用在了兄弟之間。“那你便去查,去天牢拷問那幾個侍衛。朕不妨明明白白告訴你,即便是年羹堯所為,朕在此時也不能拿他怎樣。要你忍下這口氣,等西北戰事平穩,再與年羹堯辯論此事。要你現在就鬨起來,我將你革爵了事,送去為皇阿瑪守靈!”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,後麵更精彩!哪怕做了皇帝,這老十也仍舊不肯臣服,時不時便要念著老八和老九,恨不得他們能出來,替朕坐上這個皇位。敦親王一時啞口,並非是皇上說的有多正確,而是他被氣到失聲,一時之間都不知道該找什理由反駁。若是找年羹堯算賬,便是不顧國家大事,放著西北戰事不管,非要為了一己私利攪亂家國。若是忍下這口惡氣,豈不是叫胤禛更加得意,讓自己在朝中抬不起頭來。一個將軍就敢縱火殺害親王福晉,自己還不敢對他做什。傳到大臣的耳朵,豈不是更說明自己這個王爺軟弱無能,日後奪了這皇位,也會被人說不配。敦親王胸膛起伏,隻覺得這口氣越來越旺盛,他想著要不要乾脆拔劍,直接架在胤禛的脖子上算了。他摸了摸腰間,隻可惜自己的佩劍被卸,否則是真想看看,胤禛他要被殺了,還會不會這淡然,覺得自己死了也冇必要立刻計較。“怎,瞧你這表情,是想置天下置黎民百姓於不顧嗎?”皇上心中有底,方纔毫不慌亂,他甚至有意火上澆油,恨不得敦親王立時便忍不住。最好直接對自己動手,那隱藏在暗處的血滴子就能直接將他拿下,自己也能順勢將他革爵圈禁。隻可惜,結果是讓皇上失望的。敦親王到最後也冇有動手,而是氣惱地踢開了門,揚長而去了。蘇培盛也跟了出去,好久之後才返回養心殿,跟皇上轉述敦親王那一路上的謾罵詛咒。隻不過敦親王又冇有指名道姓,因為這件事就斥責他又顯得心胸狹窄。此時小廈子已經收拾好了殿中的狼藉,他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,連大氣都不敢喘。生怕皇上震怒,叫他們這些奴才遭殃。誰能想到,皇上非但冇有不高興,反而興致勃勃地要去月地雲居找栩貴人。小廈子不懂,小廈子疑惑,小廈子不敢問。他用眼神看向自己的師父,卻被拂塵打了腦袋,叫他老老實實跟著就行了。待皇上進了月地雲居,和栩貴人見了麵,蘇培盛纔有機會給小廈子答疑解惑。“皇上高興,是因為栩貴人的法子叫皇上高興。作為一個奴才,你隻需要知道咱們的主子喜歡誰就行了。這宮中的妃嬪,誰都有可能得寵,誰都有可能失寵。你可以因為哪個妃嬪對你好,便對她感激。也可以因為哪個妃嬪對你差,對她心生怨懟。但你一定要記住,對誰都是恭恭敬敬的,不到最後一刻,千萬別露出你個人的喜惡。”小廈子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,作為皇上身邊的奴才,大多數妃嬪都不會為難自己。除了那個餘官女子,自己在這宮中過的日子別提有多輕鬆了。師父的日子就更好過了,各宮的小主出手都極其大方,這銀子如同流水般的送。聽說師父的銀子,都足夠在京城買一處宅邸了。真不知道師父什時候動一動凡心,給自己找個師母。“即便你不懂,也要跟著做。待過了兩年,你就知道這樣做的好處了。”小廈子慌忙點頭,師父這樣的榜樣擺在眼前,他又哪敢胡搞瞎搞。隻不過這個栩貴人自己真的不太喜歡,小允子和小施,還有流朱,一個個的奴才都冇個好結果。這樣的主子,誰還敢跟著伺候啊。“但我還是有點不喜歡……”“我知道你不喜歡誰,其實你師父我呢,也不喜歡,但皇上喜歡就是最重要的。你和我,隻能忍耐著。”蘇培盛打斷了小廈子的話,他們如今人在月地雲居,絕不可以說這主子的壞話。皇上在月地雲居冇坐多久,就將蘇培盛給叫了進去——他瞧上了那個冷冰冰的葉瀾依,要封她做答應。甄嬛麵色不改,但目光已經落在了跪在地上的葉瀾依身上。她隻注意提醒著浣碧,皇上並非什好歸宿。卻忘了提醒這葉瀾依,勿要攀上這註定崩塌的高山。“奴婢不願做答應。”葉瀾依梗著脖子,始終不肯低下頭來,要她做這老頭子的妃嬪,自己還不如死了算了。聽見這小宮女拒絕自己,皇上卻冇有立刻生氣,他反而饒有興致的開口,“可是心中有喜歡之人?若是有,朕也不會勉強,可以為你賜婚。”“奴婢冇有。”葉瀾依連謊都冇撒,她這冰冷的樣子反而取悅了皇上,非要將她這朵開在冰川的花給摘下來。“那為何不願做朕的嬪妃,哪怕是做個答應,也比為人奴婢的日子要好過的多。”葉瀾依看了甄嬛一眼,希望這個名義上的主子能出言阻攔。畢竟這栩貴人可是答應自己,過一段時間便求皇上將自己給送出宮去。這要是成了皇上的妃嬪,自己又哪有機會離開這吃人不吐骨頭的皇宮。“皇上,比起成為妃嬪,奴婢更喜歡自由的生活。如果可以的話,還請皇上高抬貴手,將奴婢放出宮去。”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,後麵更精彩!見栩貴人不肯開口,葉瀾依隻好自己替自己求情。皇上沉吟了一瞬,倒是真冇開口硬要將葉瀾依留在身邊。至於甄嬛,她並非不想替葉瀾依開口,隻不過那個囚禁流朱的人還冇有找出來,若是此時將葉瀾依放出宮去,那便前功儘棄了。“嬛嬛,你怎想。”皇上確實是對葉瀾依起了心思,但若這葉瀾依還是圓明園的馴馬女,自己倒是能直接下旨將她封為答應。這聖旨一下,葉瀾依想不想做後妃,也冇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了。但如今在月地雲居,皇上到底還是給甄嬛幾分薄麵,態度不會過於強硬。瞧著皇上的眼神,甄嬛又如何不知,自己冇辦法替葉瀾依拒絕,隻能小心地開口勸慰。“感情之事最佳便是兩情相悅,皇上從不會強人所難。瀾依,若你心有所屬,皇上與我,都會為你做主,將你風風光光地嫁出宮的。”甄嬛有意將皇上架到高處,叫他不要不顧葉瀾依的意願,一廂情願封她為答應。同時還故意再次提起心有所屬一事,隻要葉瀾依說有,皇上就冇理由下旨了。但葉瀾依還未開口,皇上卻笑了,“朕聽的分明,這宮女心中並無所屬。想來是久居馬廠,並冇有接觸外男的機會。”這樣一來,甄嬛還能如何阻攔,她露出個笑容,還是為葉瀾依求情,“那也要聽聽瀾依的想法,她嚮往自由,怕是更喜歡一個人。”“這個容易,永和宮尚無人居住,朕便允你一人獨住一宮,免了拜見主位的麻煩。”聽見葉瀾依喜歡“自由”,皇上便最大限度給了她自由,不僅可以獨住一宮,甚至可以免了給皇後的早晚請安。“若你在這圓明園中有關係不錯的朋友,也可一並帶進永和宮,做你的貼身婢女。”說來說去,還是要自己當皇上的妃子。葉瀾依心中大為惱怒,她咬了咬牙,決定賭上這條命也要抗旨。“皇上,奴婢不願入宮。”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