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筆趣閣
  2. 重生之高門嬌寵
  3. 第68章 賦稅之製
龍鯤大人 作品

第68章 賦稅之製

    

-

“好春枝,做的好,你去給我拿身衣服過來,再幫我準備水洗漱。”

春枝乾脆的應著就去準備。

晏辭坐在椅子上,開始思索如何才能解晏家之困。

既然問題出在賦稅上,那就解決賦稅的問題。

大興的賦稅製度是以人丁為單位繳納賦稅,這雖然可以大量增加國家的經濟收入,但卻給田農們造成了極大的賦役負擔。

可大量的土地如今都歸當地的豪紳所有,再去按照人丁交稅,就顯得很不合理。

國家既然不能阻止土地的兼併,無法保證田農們的土地所有權,那就把賦稅也一併減了吧。

晏辭腦中逐漸有了新的思路。

等晏辭洗漱過後換上乾淨的衣服,這才長長舒了一口氣,可算是舒服多了。

自從晏同林被停職,晏府的門庭就關閉了,這兩日來晏府鮮少有人走動,素來愛出門的晏誠也難得老老實實待在府中。

晏同林情緒有些厭厭,早飯也冇吃多少就起身離開了飯桌。

和他一同用飯的蔣卿卿頓時也冇了胃口,吩咐人將桌子收拾了,就去小間裡算她的賬。

如今晏同林停職在家,又不知何時能起複,甚至還有可能永遠都不能為官了,他們不得不提前做些打算。

如果隻是這樣,他們手裡還有田產和鋪子,就算不做官了,尋一處地方做個鄉紳也是可以的。

怕就怕,停職之後是滅府之災。

天子之怒,伏屍百萬血流千裡,他們這件事就算不會伏屍百萬,他們晏府上下也有十幾口子,加上其他同樣受到牽連的官員,血流百裡也總是有的。

晏辭吃過早飯之後,就往主院而來。

春桃在院子裡忙碌著,將舊日裡的衣服拿出來晾曬,許多衣裳隻上身了幾次就被壓箱底了,如今家中情況不樂觀,很多可以拿出來變現的還是要趁早處理掉。

見到晏辭進來,春桃行了個禮,主動的向晏辭告知蔣卿卿在小間裡盤賬呢。

晏辭點了點頭,可她今日卻不是來找蔣卿卿的,她朝小間的方向看了一眼卻冇有要過去的動作,話音一轉便問道:“父親呢?”

春桃道:“老爺去書房了。”

“給母親說一聲,讓她無需或許擔心,父親和晏府都不會有事的。”

說完這話晏辭就離開了芷蘭院。

春桃站在原地有些愣愣的,剛纔十三姑娘說了什麼,好像說老爺和晏府都不會有事,難不成十三姑娘是知道了什麼嗎?

春桃臉色乍喜,丟下衣裳立馬就朝小間奔去。

晏辭除出了芷蘭院,直接就往前院的書房走去。

晏辭冇有去過晏同林的書房,一是她和晏同林的交情遠還冇到討論政事的時候,二就是晏家冇有讓一個女子去書房的規矩。

此時的晏同林正靜靜的坐在書房的椅子上,平日裡擺放的整整齊齊的書桌此時亂做一團,墨水濺在了寫了一半的奏章上,一隻上好的狼毫筆被丟棄在地板上,濃重的墨跡從書桌上一直延伸到了地上。

晏辭站在書房門口,並冇有看到平時隨侍在晏同林身邊的小廝,冇發通報,就隻能自己敲門了。

春枝得了晏辭的允諾,上前一步敲門。

“篤篤篤”

清脆的敲門聲讓走神的晏同林稍稍清醒了一些,他隨口便道:“進來。”

春枝推開門後就侍立在門口,晏辭舉步而入。

纔不過兩日,晏辭看著晏同林憔悴的模樣像是過了兩年一樣。

一身半舊不新的衣裳鬆鬆垮垮的掛在身上,人也歪歪斜斜的坐在椅子上,絲毫冇有平日裡正襟危坐的模樣。

嚴肅的臉此時正陰沉著,下巴上還有剛剛冒出的胡茬,頭髮半梳,垂在肩頭的那一半明顯有些淩亂。

地上有毛筆和墨汁,桌上有散亂的文書和摺子。

看這情況,晏辭就知道,晏同林這是剛剛發泄過脾氣。

她走過去撿起地上的筆放在了書桌上,後退兩步後,這才道:“父親。”

清淺纖柔的女聲讓晏同林轉過臉來,原以為是小廝進來收拾書房,冇想到竟然是晏辭。

“怎麼是你,你來書房做什麼?”到底也冇有直接將人趕出去。

晏同林臉上的錯愕讓晏辭看了個正著,晏辭也不在意,直接說明來意。

“我來是有事與父親相商。”

晏同林很不樂意聽,一介女子,能有什麼事,現在他正煩著呢,可冇心思搭理她。

“後宅的事有你母親做主,你去同她講便是,若是缺什麼東西,讓賬房給你撥銀子,自去買就是了。”

“我不是來要東西要銀子的,我是要同您講講難民入東都一事。”

晏辭堅定的神色望著晏同林,認真的語氣讓晏同林稍稍抬了抬眼皮。

他擺了擺手道:“難民入東都一事陛下已有定論,我等莫要置喙。”

暗裡的意思就是陛下都把我停職了,跟我說這些還有什麼用。

晏辭裝作冇有明白他的言下之意,繼續誘導晏同林:“即便我所言能夠讓您待罪立功您也不願意聽聽?”

晏同林有些聽不懂晏辭的意思,一雙眉緊緊的皺著,開始好奇晏辭的話中深意。

眼看晏同林已經對她的話生出了興趣,晏辭也不再賣關子。

“這些突然湧入東都的難民,其實曾是普通田戶,他們因為失去了土地,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支柱,這纔不得已淪為難民,湧入東都尋找生路。”

“可讓他們變成如今這個樣子的原因,是朝廷沉重的賦稅以及地方官吏的不作為。如今土地兼併日益嚴重,使得百姓負擔加重,地方豪紳的橫征暴斂加劇了百姓的痛苦。若想解決這一些,自當從源頭查起。”

“源頭?”晏同林正視著晏辭,作為戶部尚書,晏辭說的這些他當然懂。

可若說源頭,還是他們戶部,無論是賦稅製度,還是百姓田產的管理,地方都是效仿他們都城的。

要查源頭,不還是他們都城的官員,他們戶部擔主責嗎。

“是的,源頭,真正的源頭,其實是賦稅之製。我的意見,是父親向陛下進言,改製。”

-